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九十五學年度第一學期「文化資產哲學專題」課程大綱

授課教師:林崇熙

&DH318(3145linch@yuntech.edu.tw

討論時間:週四0800090013001400;或另外約時間。

 

課程主旨

從跨領域的讀與討論中,辨析文化資產的理念、價值觀、世界觀、知識論、發展模式、發展機制、實在論、倫理觀、應然/實然等諸多命題,從而反省文化資產保存的種種社會實踐。透過課堂的討論,培養多元思考、慎思明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要求

1.      在課堂上一定要踴躍討論(課堂是創造知識的殿堂)。

2.      每週撰寫讀書報告(提出批評性的問題與你自己的獨特分析與見解,並需論證之,而不是寫摘要或感想)(50%

3.      期末報告──以新問題、新觀點來探討文化資產的哲學命題,並需參加期末論文發表會(50%

 

課程進度:

一、導論:

1.      何謂文化/資產/哲學理念、價值觀、世界觀、知識論、發展模式、發展機制、實在論、倫理觀、應然/實然/再應然

二、文化資產世界觀:

2.      文化資產的理念為何?有沒有文化資產對人們或社會將有什麼差別與影響?如何面對即將消逝的無形文化資產(語言、技藝)或有形文化資產(產業文化資產、日式宿舍)

3.      文化資產的時間觀

閱讀:林崇熙, 2005,博物館文物演出的時間辯證:一個文化再生產的考察《博物館學季刊》193):8-24黃應貴主編,1999,《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

三、文化資產的價值觀:

4.      何謂文化資產?從誰的觀點?什麼不會是文化資產?文化資產的判為何?從社區文化資產到世界文化遺產有等級之差嗎?樂生療養院案例

5.      文化資產的意識型態為何?──芝山事件案例;桃園神社案例;苗栗通霄神社案例

6.      如果文化資產的歷史價值基礎改變了:

閱讀:解構鄭成功神話;溫浩邦《歷史的流變與多聲──義人吳鳳與莎韻之鐘的人類學分析》(台大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四、文化資產的社會觀:

7.      文化資產成立的基礎(精神、物質、文化、政治、社會)條件為何?

8.      為何有了文資法還是無法順利地保護文化資產?

五、文化資產知識論:

9.      文化資產如何被建構出來?

10.  文化資產的論述形成為何?(注意「現代性」命題)

11.  文化資產相關的知識為何?這些知識如何成立?有哪些是虛假知識?

六、文化資產的發展模式與機制:

12.  文化資產發展有沒有規律?

閱讀:葉乃齊《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光復後台灣古蹟保存運動》(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梁靜萍《日據時期臺灣「建築文化資產」保存活動發展之歷史過程》(中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1995);History and Heritage :Consuming the Past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 edited by John Arnold, Kate Davies and Simon Ditchfield, (Shaftesbury: Donhead,1998)

13.  文化資產中的權力機制為何?

參考:林崇熙〈文化資產詮釋的政治性格與公共論壇化〉;嘉義稅務出張所案例。

七、文化資產的實在論:

14.  文化資產保存與修復時有多少種判與樣態?(尤其注意「美學」)

閱讀:Nicholas Stanley Price et al. eds.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LA: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Part VRestoration and Anti-Restoration

15.  -17.所謂的「真實性」究竟有何問題?

閱讀:Jean Baudrillard《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文化,1998,頁13-91;文資中心籌備處《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研究年會論文選輯─追求文化資產的真實性》(2003

八、18. 期末論文發表會

 

參考:文化資產的倫理觀:政治倫理、修復倫理、藏倫理、研究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