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選修課程
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 【民俗學】課程授課大綱
授課教師:王瀞苡助理教授
wangcyi@yuntech.edu.tw
研究室:DS124 校內分機:3126
授課時間、地點:每週4-CD
10:10~12:00/DH304
◎課程目標
民俗學是研究常民風俗、習慣等文化現象的社會科學,透過口傳文學、儀式慶典、風俗信仰、常民物質文化等多元主題的研討,解析民俗在不同時空的流變意義。本課程旨在使同學們了解民俗學的梗概與內容,奠定其民俗學研究的基礎;並從不同民俗學的研究主題與面向來了解民俗學的內涵與意義,進而應用於常民文化資產相關的理論與實務研究。
課程並將帶領同學實地走訪社區,與社區民眾互動,並協助進行社區民俗資料之調查與彙整,進而能編輯相關社區刊物,活絡社區人際互動與發掘社區潛力產業。
◎授課方式
本課程以理論、主題探討與民俗田野工作實務為課程三大主軸:
一 講述教學:透過教師授課與相關專家學者之演講,讓學生理解民俗學之基礎知識與服務學習之內涵。
二 體驗活動:帶領學生至社區進行參訪與服務學習。實際了解社區的人文狀況,並能與進行社區居民與耆老訪談,了解社區之相關民俗習慣,並協助進行社區民俗資料之調查與彙整。
三 小組討論:針對特定民俗主題讓同學們能分享自己家鄉的特有的風俗習慣,並分享文獻閱讀的心得。
四 線上分享:透過網路學園進行課程資訊與心得之交流分享,提供同學們豐富的課程資源與支持協助。
五 成果發表:以多元方式、於社區呈現學生們進行社區民俗田野調查與社區服務學習工作之成果,分享予社區居民,並進行相關座談,以達到回饋與學習交流之成效。
◎課程綱要
第一週
|
何謂民俗學?-民俗學的定義與範疇 |
第二週
|
各國民俗學的研究發展 |
第三週
|
民俗田野調查方法 |
第四週
|
【專題演講】I |
第五週
|
服務體驗I-民俗田野實務服務 |
第六週
|
歲時節俗 |
第七週
|
生育禮俗 |
第八週
|
成年禮 |
第九週
|
期中考週 |
第十週
|
婚嫁習俗 |
第十一週
|
【專題演講】II |
第十二週
|
民間禁忌 |
第十三週
|
占卜術數 |
第十四週
|
神話與傳說 |
第十五週
|
【專題演講】III |
第十六週
|
服務體驗II-民俗田野實務服務 |
第十七週
|
服務體驗III-民俗田野實務服務 |
第十八週 |
期末成果發表會-回饋成果於社區 |
◎指定教材:
教師自編
◎參考教材:
�� 周星主編(2006)。《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惠祥(1968),《民俗學》。台北市:商務印書館。
�� 烏丙安(1985),《中國民俗學》。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
�� 仲富蘭(1998),《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浙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張紫晨(1995),《中國民俗與民俗學》。台北:南天。
�� 陶立璠(1987),《民俗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 高丙中(2000),《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初版二刷。
�� 苑利主編(2002),《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全八冊。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王文寶(2003),《中國民俗研究史》。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中國民俗學會編(1999),《中國民俗學年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 中國民俗學會編(1996),《中國民俗學研究》(第二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 趙世瑜(1999),《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學思想史論:1918~1937》。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陳啟新(1996),《中國民俗學通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 張紫晨(1993),《中國民俗學史》。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 顧頡剛(1985),《顧頡剛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
�� Charlortte Sophia Burne著,程德祺等譯 (1995),《民俗學手冊》。上海:上海文藝。
�� 呂理政(民79),《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 中研院民族所。
�� 呂理政(2006),《台灣生活圖曆》。台北: 向陽文化。
�� 山根勇藏著(民78年),《台灣民俗雜記》。台北市: 武陵。
�� 台灣人民俗編輯小組(民89年),《台灣人民俗》1-5冊。台北市: 橋宏。
�� 李秀娥(2006),《台灣人的生命禮俗-漢人篇》。台北:遠足文化。
�� 陳柔縉(2005),《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台北:麥田。
�� 陳柔縉(2007),《囍事台灣》。台北:麥田。
�� 黃文博(1991),《台灣民俗田野手冊》-現場參與卷.臺原出版.
�� 劉還月(1996),《常民文化田野調查速記表》。台北:常民文化。
�� 劉還月(1991),《台灣民俗田野手冊》-行動導引卷.臺原出版.
�� 劉還月(1999),《台灣民俗田野行動入門》。台北市:常民文化。
�� 阿蘭.鄧迪斯著/盧曉輝譯(2005),《民俗解析》。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黃文博(1999),《台灣民俗田野現場實務》。台北:常民文化。
�� 潘魯生(1998),《民藝學論綱》。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 林川夫主編(1991),《民俗台灣》系列叢書。台北:武陵。
�� 末次保, 金關丈夫編(1946),《民俗台灣》系列叢書。台北:南天。
�� 貝絲.羅伯森(2004),《如何做好口述歷史》。台北:五觀。
�� Donald
A. Ritchie (1997),《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台北:遠流。
�� Martha
C.S. & Martine S.(2005).Living Folklo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eople and their traditions.
…以及其他與民俗學相關之任何書籍
◎學習評量:
�� 課堂參與(出席率、課堂討論之參與討論等) 30%
�� 服務體驗 20%
�� 期中報告與作業(含聽講心得等)
20%
�� 期末成果報告 30%